刘彦生:精益求精践行初心
刘彦生,男,1983年生,高级技师,西山煤电马兰矿巷修队队长。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煤炭行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班组长等荣誉称号。
“大家在巷道维修前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加强顶板管理,注意安全。”“必须按照标准,保证巷道施工质量。”这是刘彦生在每天的班前会上必念的安全经。十几年来,刘彦生从普通矿工成长为马兰矿开一队班组长、掘进四队副队长、掘六队队长再到巷道维修队队长,岗位一变再变,但他的初心未变。
工作中,刘彦生爱较真,凡事都要弄得清楚明白。最初学习锚喷技术时,大家都劝他按照师傅教的做就行,不用瞎琢磨费力气。刘彦生却坚持边学边做边探索。最终,他在风压和水灰比例上找到了突破口,找出提高锚喷巷道的快速施工方法与途径,总结出了锚喷快速施工三字法。从此,使施工效率提高了34%,喷浆的回弹率也由原来的15%—20%降低到了7%—10%,大大减少了职工劳动时间,降低了材料消耗。在开一队工作的十年时间里,刘彦生始终干一行、爱一行,干工程、带队伍他都冲锋在前,严把质量关。在一次施工验收中,因为一厘米的误差,刘彦生带领全班重新返工,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他所带的班组月月超额完成区队下达的生产任务,成为了马兰矿有名的明星班组。
2017年,担任掘进六队队长的刘彦生严抓安全生产,带领一个队在两天时间内就施工了南五下组煤二部皮带头挑顶30米。不仅如此,刘彦生还积极发挥技术创新领头雁作用,针对单轨吊运输时可能出现锁具脱落造成单轨吊损坏、机车落地等现象,他和大家一起研究,提出了加双锁具改造方案。经改造后彻底解决了锁具脱落、机车落地的不良现象,保障了安全运输,还节约了大量资金。
刘彦生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践行了干一行、爱一行的真谛。
马黎明:点将元件布局电路板
马黎明,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安全仪器监测工,高级技师,西山煤电镇城底矿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
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大国工匠、三晋英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特级劳模等荣誉称号。
一张电路板上,各式原件密密麻麻地用线路连接着,最小的元件不足半粒小米大,最大的也不过花生米小,任何一个元件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十多年来,马黎明所做的就是点将元件,布局电路板,确保安全生产、提质增效。
马黎明打小就喜欢无线电,老师发的收音机套件被他拆了装、装了拆。2002年,马黎明进入镇城底矿调度监控队,负责对井下安全检测仪器进行检修和维护。上班,他跟师傅一起研究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下班,他抱着一摞摞书本啃。渐渐地,马黎明和电器设备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有一次,库房堆积的坏传感器吸引了马黎明的目光,他心里犯了嘀咕:为什么不能变废为宝?他知道很多生产厂家大多不提供传感器的电路板设计图,即便提供了图纸,也不会标注关键的技术参数,每次传感器出现问题,都需要联系厂家。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矿上不得已便直接更换成新的传感器。
“一定要从这背后挖出点宝贝来”,马黎明跟电路板较起了劲儿。可是,没有图纸怎么办?没有参数怎么办?
“自己画!自己测!”马黎明的倔脾气上来了。每天,他把电路板带在身上,只要有时间,就拆开摊在桌子上,仔细研究、反复思考。
一张、两张、三张……当第34张电路图被马黎明手绘出来的时候,他仿佛真的从电路板上挖到了宝藏。借着这些电路图,他让80%的报废设备和元件起死回生。此外,马黎明还总结出了监控快速排除故障作业法,针对甲烷传感器编制“看、听、查、修、验”维修五步法。修复各类传感器1000多台,排除监控系统故障及事故隐患500多起,节约费用100余万元。
修理设备,难。改造设备、研发设备,更难。马黎明挖掘电路板的深度,变成了工作上的一个个标尺:煤矿安全地面监控系统声光报警音箱、电流电压测试仪、矿用风筒风量一体化开关传感器、语音报警断电功能测试仪等先后研制完成,为镇城底矿安全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马黎明为了帮助大家提高技术水平,在业余时间建立了一套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拟实验台,编制了kj75n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培训材料,努力把个人技术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
在马黎明的影响下,镇城底矿监控队伍职工技能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监控队全队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5人,高级工17人,占全队需要参加技能鉴定总人数的65%。
常有:实用的才是最好的
常有,男,1965年生,中共党员,汾西矿业曙光矿双创办副主任、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回风巷排水操作法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煤矿职工先进操作法二等奖;智能自控除尘王获山西省煤炭行业“五小”竞赛活动一等奖;无极绳智能防弹装置获山西省“五小”竞赛活动三等奖、山西省煤炭行业“五小”竞赛三等奖。常有个人荣立山西省二等功。
常有是转业军人。他扎根矿山、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创新为矿井安全生产出实招。多年来,他率领的团队对煤矿设施、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改良和研发创新,先后研发了100余项科研成果,十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56项,多项专利已转换为服务矿井安全生产的合格产品,受到了干部职工的好评。
针对井下紧急救援,常有工作室自主研发了全防型压风自救自主装置,可以保证避灾人员在一定救援时间内的生命安全。该装置是一种能随职工移动,操作简便,防火、防水、防有害气体、耐冲击缓冲的轻便型自救装置。这一发明填补了国内外在移动救灾领域的空白,拓宽了煤矿应急救援体系,为煤矿安全避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项发明不仅适用于煤矿井下救灾,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矿物质的开采,地铁、隧道的开拓以及公共场所或民用建筑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灾难场所,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针对煤矿井下粉尘极易引起职工尘肺病且可能引起爆炸这一现状,常有带领工作室成员迎难而上、反复试验、不断探索,研制了智能数控除尘器,能将产尘地点的各种粉尘通过智能、数控自动控制在10mg/m3以内,极大降低了粉尘浓度,也为职工的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把煤(岩)尘降到9mg/m3以下,现场除尘率达到85%以上,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常有工作室研发的多种装置已经成为了职工的福音:储水罐智能排水装置、径向锁紧螺母安拆器、顶板高空作业锚固剂输送器等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减少了单人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