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文学作品 »
发布时间: 2018-07-11 10:25:12     作者:吴国荣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那一年,可能已经是四十多年前了,放秋假,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我,跟着生产队长参加护秋。所谓护秋,就是晚上到地里看护秋收的作物。玉米、高梁、红薯和豆类,或者还有柿子、棉花之类,都是生产队即将收获的农作物。
  那一次,是傍晚收工前,生产队长给我们几个安排任务,让吃过晚饭,拿上铁矛铁钗,跟上他到地里护秋。我们很兴奋,有几分战争时期的儿童团和游击队被派上用场的感觉。于是我们急匆匆回家,吃过晚饭,就都自觉地到大槐树下集合。不一会儿,人就到齐了,我们三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就跟上生产队长出发了。我们的目的地是村里制高点介子坡,也是我们生产队秋收作物集中连畔的地方。因为到那里值守,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以看护生产队大多数秋作物。
  那一晚,正值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天一黑,月亮就上来了。那时,还没有工业,特别是农村,连冒烟的厂子也没有。只要不是阴天,天空就是湛蓝湛蓝的。满天都是星星,越看越多。月亮很清晰,能看到月宫中的山脉河流,也能想象到月宫中的嫦娥和吴刚,还有可爱的玉兔。月光洒在瓷实的古道上,反射出荧荧之光。我们一行四人,扛着农具,听着路边草丛中的虫叫,愈加感到夜的宁静。间或,还能听到树上、地里一些动物的叫声,这声音听起来就有些瘆人了,何况那片地里还有好多坟墓。好在我们是几个人同行,也好在每个人手里不是铁矛,便是铁钗,说说笑笑也就到了介子坡。
  我们蹲在介子坡的堰头上,面向村庄。队长不让说话,我们便静静地各怀心事,望着星空。月亮慢慢地又升上一截,照耀着村庄,也照耀着田野,让我们目之所及的大地,变成一幅剪纸画——有房舍、有树冠、有层层梯田和山脉的轮廓,这是月光和黑夜的杰作,也是那时我们丰富的想象。只不过那时正处在文革中期,我们很纯真、很热情,月夜再美好,我们并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闲情逸致;也没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迈旷达;更没有“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愁绪感叹;至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大同境界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盼,则完全被我们的愚昧和无知所辜负,只能留给那些时日宽裕、文气充盈,富有风韵雅意的人所欣赏。而这时,寂寞的时空,只能唤起我们孤独的心灵,大家向队长提出讲个故事的请求。
  队长是个老实人,比我们大十来岁。头大嘴大个子不高,没有上过学,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恐怕就再也不会写其他字了。他自小从河南老家跟着师傅打铁,并入赘我们村。那时,生产队已经快到没落时期,有头脑、心性灵的人都不愿意当生产队长,因此,像抓大头一样抓到了他。你想,像他这样的人,会讲什么故事?何况,那时政治空气很浓,还没有现在的幽默搞笑的段子,即使有,可能他也不会讲,因为那是文化人的专利。但是,他讲了。讲了一些似是而非、似现实似编造,但又实在不高明的故事,和当时田园月色实在不搭调,而劳作了一天的我们也就昏昏欲睡了。正在这时,我们背后的山坡上,响起了哗啦哗啦摇动柿子树的声音。“不好了,有贼!”队长立即拿上铁钗向事发地跑去,我们也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心怀强烈的敌情观念,向队长跑的方向飞奔。快到事发地,我们听见对方揶揄似的笑声。根据笑声和看到的身影,我们已经知道对方是谁了。生产队长骂了他一句,他接着解释道是怕大声喊叫,惊动了小偷,所以就以此方式和我们联系,不料还真管用。
  来人正是村里的政治队长。政治队长瘦小精干,和生产队长年龄差不多。人不算厉害人,也不擅长算计,但他比生产队长活套。我们会合后,他说:“我们转一转吧。”于是,我们就顺着介子坡的田间小路开始巡逻。
  其实,那时的社会治安远比现在好。虽然,物资比较匮乏,但很少有小偷小摸的人。充其量干活时,捎一把庄稼压在草筐下,回家后喂猪养羊。转了一会儿,露水就上来了,打湿了我们的鞋,也打湿了我们的裤腿。当然,两个队长也和我们一样有相同的遭遇。尽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景色宜人,但也挡不住我们干了一天活人的倦意。于是,大家会意的一点头,就朝回家的路上走去。
  现在想起来故乡夜晚的月色真美。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梁丽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