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喜欢的书就这样丢失,我徘徊在殷实的书柜前痛下决心——“以后决不再丢半本!”
每年买书是一项大支出。工资微薄的我在书店里可谓慷慨倾囊,一摞摞书拎回来,盖上本人大印,顿感此书真正为自己所有,然后将它们请进书柜,文学、地理、历史无所不包。这些书籍躺在书柜里时时召唤着我的心,稍有闲暇,它们便伴我左右,一本本书被我啃骨头一样饶有兴致地“啃”过去,遇到特别喜欢的书读一遍又一遍直到“啃”出“骨髓”来。
琐碎的家事让我无法拥有太多的空闲时间,于是,一些书籍被我随身带来带去。在办公室工作之余,在校门外等孩子的十几分钟和陪孩子课外补习的一两小时都是我读书的大好时光,丢失的那本书就是在外一时疏忽而消失的。几天来,这本书一直揪着我的心,我幻想着它会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哪怕付出十倍价格的代价。——凡是我的书,我喜欢的词句都在阅读时勾标出来,即使是一本相同的新书也是无法取代我那本充满阅读痕迹的书。
喜欢书、爱读书于我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宿命般的东西。幼时,我处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年代,又在偏远的山区,那个年代山区农村近乎是文化的荒原,我们小村中十几个学生娃手持小学课本就是村中最盛大的文化现象。每学期一本语文课本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个生来就莫名地爱着书的孩子。每晚,一只小油灯下,语文课本被我翻过来翻过去,每篇课文都背得烂熟于心。后来到邻村读四年级,刚接触作文课的我便能出人意料地写出一篇受老师夸赞的作文,想必与之前那些被我翻烂了的语文课本有关吧!
那时,村中说不定谁家清理杂物会清理出一两本残破不全的书,诸如《林海雪原》《三国演义》之类的老书被扔在柴草堆中,它们或被当做引火柴,或被人捡走,我就曾在别人家院里拾得一本残破的繁体字版的《三国演义》,纸页严重缺失,准确地说剩下的内容不到半本,磨损得已无棱角,纸质发黄发脆。可我如获至宝,每晚在小煤油灯下囫囵吞枣但也相当津津有味地读了好长一段时间。我还有过一本《高玉宝》,是在自家杂物堆中捡到的,这本书以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的矛盾为主题,共十三章节,至今我都记得章节目录及部分内容。
我在村里读小学三年级时,还得到过一本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它薄薄的,不及巴掌大,每页插图下面有两三行极简短的文字,讲的是“商殃变法”的故事。这样的零星读物让我对深远的历史充满了好奇。
儿时,极有限的阅读充其量是文学海洋里的几滴小水滴、文学大树下的几棵小草而已,然而,正是这小水滴引起了我对大海的渴望,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小草让我的目光投向枝繁叶茂的文学大树。
当历史的车轮带我脱出那个年代那一切的时候,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我掀动着朵朵浪花,时至今日,许多中外书籍躺在我宽大的书柜里,自然我的阅读也不再是小草式的阅读了,甚而幻想,硕果累累之文学大树上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果实该多好啊!
书籍,改变不了物质生活,但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我在阅读中汲取力量,从而勇敢地大步向前。阅读,让我心胸渐宽,让我的思想生出羽翼,在生命的天空中涉掠无限的美景……
哦,阅读,我会以孜孜不倦之心永远阅读下去……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铁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