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苦衷,也十分了解静乐农村的风土人情。我由衷地希望自己可以在农村脱贫攻坚的事业上出一把力,为村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这是两年前,霍州煤电晋北能化金能煤业公司综合办的温杰华主动请缨报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的肺腑之言。
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金能煤业通过个人报名、组织谈话、考察审核等程序,多方考量、层层选拔,最终决定派温杰华驻窑会村扶贫。
怀着朴素的初心,带着浓浓的温情,驻村两年里,温杰华深入田间地头、去到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疾苦,把扶贫当家事,把百姓当家人,人住窑会、心驻窑会、情注窑会。
在他和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霍州煤电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窑会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先后搭起了活动阵地和电商平台,17户村民的危房变新房,五户村民喜迁县城新居,光伏发电、三大合作社带动村民富裕起来……这一件件实事的落地滋润了老百姓的心田,助推了窑会村的振兴,也让温杰华的人生绽放了杰出的华彩。
话家常 帮在点上
2016年11月29日对于温杰华来说是特殊的一天。这一天,他打起背包,怀着激动的心情从金能煤业出发踏上了通往窑会村的崎岖道路。
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位于静乐汾河以西319省道边上的黄土丘陵区,耕种条件差,村民靠坡梁种植杂粮为生,全村196户村民中有近半数都是贫困户。温杰华回忆说:“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荒凉、死气沉沉,放眼望去感觉就是脏、乱、差。村干部连办公场所都没有,更不要说宣传阵地、活动阵地了。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从今以后,这个村就是我的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熟悉村情更妄谈脱贫致富。驻村初期,入户走访成了温杰华每天的工作。一个月后,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村民家的事儿他都了如指掌、了然于心,改变村容村貌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他积极争取资金,修建文化活动室、文化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室等,硬化了村委会大院,并配备了健身器材、广播器材、电脑、打印机及相关办公设备,为村两委开展工作和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
温杰华严格按照国家对贫困户的识别要求,通过走访座谈、核查比对,确定了92户精准扶贫户,并彻底弄清了制约窑会村发展的因素、农民的发展意愿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困难。经过整理分析,他按照致贫原因把贫困户分为因疾致贫、因学致贫、年老体弱缺劳力、缺乏资金和项目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提供帮助。
身患皮肤癌的贫困户吕国珍感动地说:“我妻子是盲人,自己又生病吃药,六岁的孩子被送去宁武寄宿,老父亲靠给别人放羊为生。温书记得知情况后,为我办理了基本生活保障。为了减轻看病负担,在温书记的帮助下,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还住上了县城的新房,真是多亏了温书记的一番苦心了!”
将心比心。时间久了,老百姓对温杰华的信任与日俱增。在窑会村,老百姓有困难、有委屈、思想有疙瘩都愿意来找他倾诉,都把他当做“自家人”。
办家事 扶在根上
温杰华时常陷入沉思:扶贫先扶什么?怎么扶?谁来扶?如何能实现脱贫致富?
在多次走访和调研中,温杰华渐渐明白,扶贫先扶志、扶贫重在智。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方向。他和村两委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建立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经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大家富起来。
在窑会村的最南边,有一块十几亩的田地格外与众不同。不同之一在于这块地种的并非杂粮,而是市场上常年紧缺的中药材白芍;不同之二在于这是种植合作社的项目,由六户村民集资种植经营。村民王有红是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
今年56岁的王有红是村里有名的种地能手,聪明勤快,是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十多年来一直经营着自己的胡麻油小作坊,日子过得还算可以。这几年,他又看准了中药材市场的商机,可是没有资金让他犯了难。在几次交谈中,温杰华被王有红这种脱贫的志气深深打动,并决心为他筹建种植合作社。做预算、跑资金、搞集资,看着种植合作社风风火火地办起来,王有红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说:“明年,我们就可以将第一批种好的白芍卖向市场。到时候,可真是圆了我的‘致富梦’啊!”
与种植合作社一起筹建的还有养殖合作社、文化艺术合作社,直接带动了60户贫困户入社创收。同时,温杰华还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面粉机、土豆磨粉机、脱粒机、小米筛选机等农产品加工设备,并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真正让产业脱贫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赛家人 暖在心上
16岁的残疾青年王昊说:“温书记就像是大哥哥一样鼓励我,为我想出路,让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其实,王昊的这“第一桶金”源自东紫服装加工厂的落地。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在温杰华看来,扶贫的关键在于引导村民接受新事物,转变观念。这一思路得到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赞同。为了让村民实现务工、家务两不误,温杰华决心招商办厂,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与东紫服装加工厂达成了合作意向。
最开始,服装加工厂这个“新鲜事物”遭到了村民们的不认可、不理解。然而,温杰华并没有气馁,而是在村里办起了服装加工培训班,参加培训者每人每天补贴10元,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培训班也从最初的零星几人增加到80余人,村民们真正学到了手艺,开始接单生产。
在培训中,王昊的学习积极性最高,虽然他口齿不清、腿脚不灵便,但是他心灵手巧。对于和祖父母相依为命的王昊,温杰华心生恻隐,也曾想过由自己来照顾他以后的吃穿用度。然而,温杰华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学到立身之本,人生才更有价值。他们时常促膝长谈,就如亲兄弟一般。
“真心感谢小温哥哥的指引和帮助。我第一个月就挣了1000多元钱,现在已经攒了6000多元。我让爷爷帮我存起来,关键时刻一定能派上用场!”王昊高兴地说。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时间是有限的,可为民服务的任务永远在路上。于温杰华而言,“窑会村第一书记”是最崇高的荣誉。他说:“驻村这两年,我的工作得到了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晋北能化、金能煤业有关领导多次来到村里,鼓励我、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公司还组织为村里捐书、捐衣、送煤,并打算投资20万为村民修建澡堂。扶贫是一项事业。现在,村里还规划着移山造田、兴修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窑会村一定能够从贫困走向富裕,变成一个更加美丽富裕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