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着力打造特色创新工作室品质,先后创建了马义田劳模创新工作室、张玉林职工创新工作室、张根海铆工创新工作室,三个创新团队各显其能,成果显著。工作室紧紧围绕降本增效、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活动,传承工匠精神,为企业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马义田劳模创新工作室——
解决难题 人才接力
马义田劳模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厂生产需要,解决生产中的焊接技术难题。刮板输送机中板采用了新型btw耐磨板,该材料具有“越磨越硬”的特性,生产中刀具磨损快、消耗量大,工作效率低。为解决这项技术“瓶颈”,该工作室把otc机器人运行稳定性和等离子刨削的高效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热加工方式进行中板平面初加工,再由铣床完成最后加工思路。该工作室全体人员连续作战,昼夜攻关,汇总了大量数据,反复试验,成功解决了工件定位、工艺参数选择、刨枪高温保护等一系列难题,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工艺指导书,并投入批量生产。该工艺的应用,每年可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3万元。机器人等离子刨联合应用于btw耐磨板的平面加工工艺属国内首创,获得山西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集团公司“五小”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并成功申报国家专利。
该工作室借鉴全国电焊工技能竞赛的培训模式,详细制定适合该厂的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法,对全厂电焊工进行轮流培训,既锻炼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焊接理论水平。工作室采用技能培训与产品实际焊接工艺相结合的方式,从各车间选拔出高素质、高潜质的电焊工,进行强化培训,实现了薪火相传,人才接力。工作室培训的3名选手,参加2017年度汾西矿业电焊工比武大赛,包揽了前三名。此外,工作室成员刘燕鹏获得2017年集团公司技能比武运动会焊工冠军,梁晓龙取得2018年山西省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第二名。
张玉林职工创新工作室——
多项创新 齐头并进
张玉林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硕果累累,拥有“车铣刨钻镗、插钳铰磨滚”等多项革新成果。工作室根据车间实际空间,提出“l”型规划模式,把17台cak数控车床和3台etc斜床鞍式数控车床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一人双机、一人多机”操作,既节省空间又安全方便,同时便于机床的维修。2017年6月,tk6813数控镗铣床高精密仪器光栅尺报警,工作室经过反复排查最终确定b轴主动编码器上压盖端面跳动出现误差。工作室挑战了从未触及的高精仪器光栅尺故障维护,保证了设备正常生产,也提振了职工们大胆创新的信心和热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该工作室设计并制作了“btw特殊中板数控镗铣床加工工具”,工件夹装稳固可靠,安装拆卸简便,操作稳定,安全系数高,通过数控编程加工面平整、尺寸精确,卡块定位精确,提高工作效率2倍以上,省去每件工件都需人工进行校对的环节,解放了生产力。铣工在加工单轨吊导轨吊耳时发现,用高速钢刀具进行加工,刀具寿命短浇油过于浪费,工作室职工经过多次分析试验,对单轨吊导轨吊耳铣工工具改进,使该工具在生产实际中寿命增长。工作室还对热处理高频感应器进行改进,研制出可转位硬质合金钻头对btw特殊中板的钻削加工等。
张根海铆工创新工作室——
“三级”培训 攻关不断
张根海铆工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三级两位一体”培训模式,采用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师傅对徒弟三级培训模式,由铆工和电焊工状元深入一线指导,把实际经验和先进技能相融合,以达到生产技能、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该工作室坚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培训理念,在对现有煤机产品结构件特点进行系统培训的同时,强化职工机械识图和铆工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手工放样号料的能力。该工作室专注人才培养,从基础识图到实操点制、从理论指导到独立作业、从术业专攻到一岗多能,挖掘青年职工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出一批年轻有为的高技能职工。
工作室不断创新,加强技术攻关,以生产工具改造、工艺工序制定、课题攻关为切入点,完成课题攻关6项,创新性课题4项,承担“急、难、险”任务20多次。为解决传统的人工点制截齿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截齿座位置和方向的精确性,导致有些截齿受力过大出现断裂受损难题,工作室经过多次试验,制作了可能控制截齿空间位置的截割头点制工装,提高掘进机的截割进度及设备的稳定性,大大提升了合格率,也把复杂的三维空间位置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操作手法,职工上手率极高。该工作室还研制出螺旋滚筒维修再制造、冲床用剪板机制造等多项工装工艺改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