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参加革命,身边有一群人冲锋在前,这深深影响着他。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成了这群人中的一员。
战争期间,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他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间奔走。
和平年代,先后在东北第一省一公司、北京洗选公司、山西洗选公司、煤炭十二处、晋城矿务局工程处、西山矿务局古交工程处……不管工作地点如何变化,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初心本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革命建设奉献一生。
他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78师233团3营军医、西山矿务局古交工程处建国前老党员丛广珍。
雨夜中的晴天
1947年10月,河南周口,夜黑如墨,风雨交加。
解放军兵临周口,攻势如潮。枪炮声洞穿大雨,火舌撕扯着夜晚。
一个瘦削的身影机灵地在解放军阵营穿梭,停在一位伤员身旁。熟练地取下医药箱,包扎,止血,蹲坐地上,正要背起伤员,丛广珍的手触摸到伤员背后伤口时心中一凛,“糟糕!这是贯穿伤!”他急忙往肩上一扛,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加速向军营冲去。
这是丛广珍救的第五位伤员。
“小鬼,这次表现真好。”连队指导员王晴天指着丛广珍说:“允许你入党,我当你的介绍人。”
战役刚刚结束,夜色朦胧,丛广珍却觉得天晴雨散,阳光普照。他挺挺依旧稚嫩却充满力量的胸膛,一脸骄傲。
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已成为他的梦想。前不久的一幕,让他迫切想实现这一愿望。
那是在2月的莱芜战役,敌人的一道猛烈的火线阻挡了解放军前进步伐。
“前面的关卡需要冲过去,共产党员站出来!”连长大声吼道。
“唰!”五六十人一齐站了出来。当时还是卫生员的丛广珍拳头紧握,热血涌来,恨不得此时的自己就是共产党员,冲到第一线。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丛广珍发现,最危险的地方总是共产党员先到,似乎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这是光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一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
倚靠着的姿态
“心不想、眼不看、手不拿、嘴不吃。”今年92岁、已经退休在家的丛广珍仍然清晰地记得72年前的军纪。
那是上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追击中的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
“参战人员要考军纪,要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帮老百姓干活,不能骚扰老百姓。”
那一天,刚刚结束战斗,半夜2、3点的上海细雨如丝,为不打扰老百姓休息,浑身湿透的丛广珍拿了一把椅子,倚靠在墙上,缓缓进入梦乡。这位山东新泰的小伙疲惫的身影与夜色融为一体,姿态算不上优雅,却暖意十足。
“共产党员的姿态,就是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孟良崮战役到上海战役,丛广珍经历了六次大规模战役。此后,在抗美援朝莲川阻击战中不幸负伤,转至吉林休养。
吉林、北京、阳泉、介休……
几经辗转,退役转业的丛广珍来到西山矿务局古交工程处任卫生所所长。
此后几十年,丛广珍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姿态,即使半夜出诊救治病人,第二天依旧照常上班。丛广珍把青春献给了这片热土。
离休后,丛广珍依旧未改初心,常常受邀给学生、职工分享经历、讲解心得。“我的报酬只有两种:一杯水、一个座。” 丛广珍乐呵呵地说:“在讲课中把党员的精神传递下去,我这个年纪还能做这些事情,我很满足,也很高兴。”
战争年代冲锋在前、退缩在后,丛广珍靠的是一个党员的信仰……
和平时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丛广珍践行着一个党员的承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对人民对工作一心一意”“共产党员没有特殊利益,群众利益就是共产党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