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出经历始于1978年。
七十年代末,我参加了高考,被太原一所大学录取。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到运城火车站买了半价的火车票,踏上了去往太原的路。那时买学生票只能坐慢车,而慢车之所以慢,就是逢站必停,因此,从运城到太原要走13个小时。13个小时虽然漫长,但对于坐火车充满好奇的我,这一路都是风景,渐走渐停,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也就到了。
但是,时间长了,总会遇见一些麻烦事。有一次放暑假,我们没有提前买票,结果只能买到下午的车票,从太原坐到运城就很晚了。我的家在离火车站40多公里外的村子里,下了火车还得坐汽车,下了汽车还得步行七、八里路。那天下了火车,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家是回不去了,还得找住处。好在同行之中,有一位同学的姐夫在运城工作。我们一行六七个人找到他姐夫家,他姐夫一开门都懵了,一问,才知道这一群孩子刚下火车,要找个休息的地方。那时候家都不大,他姐夫家安排不下这么多人,只能将我们领到他的办公室安顿下来。那一夜,实在是水深火热,我们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躺在地板上,有的趴在桌子上……运城的伏天是有名的,我们一个个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安分不下来,运城的蚊子像苍蝇那么大,拉灭灯以后,像轰炸机一样,虽然我们都实在困了,但依然被搅得睡不着,迷糊了,又醒来,醒来了,又迷糊,睡睡醒醒,和蚊子战斗了一夜。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火车也在不断地提速,运城到太原的绿皮车时间从13个小时到11个小时,从11个小时又缩短到9个小时,甚至后来只有7个小时了。
八十年代末,我和一位同事到兰州开会,提前买好晚上开往宝鸡的那趟车的车票,在西安下车,再转乘到兰州。同事买了烧鸡和啤酒,准备下午五、六点上车之后既做晚餐也为消遣。
但我俩到火车站后,广播通知,去宝鸡的车因故停运了。这把我们急坏了,今晚必须走,否则会耽误开会。我们赶紧商量决定改乘晚上七、八点从北京发出的一趟车。由于这是过路车,我们只买到站票。当我们准备上车时,才发现,人挤得根本上不去,原来停开车次的旅客都挤到这趟车上了,并且由于第二天全国的火车票都要提价,于是所有人都赶在那天晚上出发。
终于,我们被后面的人拥进了车厢。车厢里不要说座位了,连站的地方也没有了。过道、车厢中间、卫生间,甚至连座位下面都是人。一只脚提起来,就很难再插下去。这种金鸡独立的状况,只有等有人下车有了松动,才能复原。就这样,我们随着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一夜站到了西安。
在西安,我们又排队买去兰州的车票,仍然是站票。上车后我俩在火车尽头找了个座位,一路上我们提心吊胆的,害怕突然有人叫让座。已经站了一夜,实在不能再站一个白天了,焦躁的心伴随着我们一路到兰州。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交通有了大的改观。飞机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尽管票价比较贵,但对出差的人来说,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大巴客运也是一种不错的交通工具,票价比较大众,省事又便捷,路途不是特别遥远的人选择最合适。再就是小轿车了,我国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网络为私家车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辆轿车可以开往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再说火车,不仅速度提升了,车厢环境也更加舒适,站票比例控制,车厢不再那么拥挤了,配备了空调,冬暖夏凉,硬卧、软卧、软席自由选择,舒适度很高。
到了新世纪,我国的高铁发展在世界领先。确实,高铁太方便了,车站建立在城市周边,网络的发达让买票不用再排队,动动手指就可以网上购票,座位可以自主选择,车上配有一次性纸杯,不带水杯也能喝上热水;车上还配有充电口,手机可以随时充电,座位更加舒适,最重要的是,速度大幅度提高,从太原到运城只要两个多小时了,从13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现在,我属于有闲一族,出行就成了我的常态。不是回老家参加一些民俗方面的事,就是到外地孩子家给他帮忙,要不就是和朋友同行到其他城市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旅行。不管去哪里,首选必然是高铁。在车上喝喝水看看报就到目的地了,这和过去比简直就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从青年步入中老年,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交通的变化和进步,感谢祖国,祝福祖国,愿祖国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系西山煤电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