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高低之分,也有平凡和险峻之别。无论是置身于奇沟险壑、千峰竞秀中,还是在幽涧飞瀑的山水和鸣、鸟语花香里。融入其中,除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外,还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唐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这里所说的仙,指的也不过是没去之前的心驰神往而已。这世上本无名山和小丘之分,只是到访的人多了,才变得出类拔萃。因为世人皆以追寻游览名山胜地的奇绝美景为快,以目睹仰视名山大川的恢弘壮丽而引以为豪。
倚山而生、倚山而长的我,迄今已到知天命之年,依然一如既往地每天与山为伴。在山里住久了,自然与山有了不解之缘。养育陪伴了我半个世纪的山,重重叠叠,低峦延绵,平淡无奇。无论是原先栖居的出生地太岳山脚,还是现在工作的吕梁沟谷,都是数不尽的沟沟坎坎,走不完的蜿蜒山径。立足山巅倒也觅得群峦起伏,郁郁葱葱,一望无垠,只是少了涌泉飞流的水秀灵韵,多了几分宁静安稳的凝重。
我曾领略过华山的险峻陡峭、天险奇绝,也亲临过嵩山的峰峦叠翠、清泉淙淙,感受过古寺名刹的香火缭绕与游客云集。较之相比,自己赖以生存的山,就着实显得芸芸平淡,毫无特色。大自然用饱蘸着雪雨风霜的神来之笔,赋予了名山大川各自不同的特色与灵性,或俊秀、或巍峨、或张扬、或幽静。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此著书染墨,名扬四海。而我栖居的山似乎除了那份厚重的沉稳和默默的付出,再也挑不出一丝脱俗灵秀之气,宛如茫茫人海中的凡夫俗子,不声不响地日复一日迎送着日出月落,年复一年更迭着春华秋实,寒来暑往。
有一挚友郁闷时邀我一同出游名山大川,因繁杂琐事缠身未能如愿。接下来的几天里便见其在微信朋友圈狂晒照片:巨峰脚下踩,飞瀑戏玉珠,栈道探奇险,古刹悟尘缘……张张画面可谓独具匠心。我私下揣测其定然不虚此行,既然开心至极,想必郁闷之情也随之烟消云散。归来小聚时,友人却说:“此行真累,只是过眼云烟了一番,除了落得钱包瘪瘪外加浑身疲惫外,心里还是没着没落。真不如咱俩坐在家门口的山巅上,扯一缕清风拂面,看一幕云卷云舒来得实在!”外面的山清水秀固然不错,可就是多了一种云游的虚幻与缥缈,徒增了些许异客他乡的谨小慎微。友人话里话外流露出对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过往的留恋,以及对在这块热土上滋生出的种种情缘的难舍难分。
其实,读山如品人,山如人,人似山。山有雄壮的风采,诸如名山之伟岸挺拔;山也有朴素的品格,亦如与我相濡以沫不见经传的低矮丘峦。人们一直在用大山的沉稳与厚重来比喻着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在诠释着山的高大坚挺的同时,何尝不是道出我们对养育了自己大山的依赖之情呢?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直以来,我被生活在都市圈里的同学朋友们戏称为“山里人”。就此称呼而言,我感觉与我毫无违和,且很乐意接受。生于斯,长于斯,几经辗转仍未脱离于斯。山成了我一生的依靠,此生的寄托。是山里蕴藏的黑色宝藏养育了我的生命;是山里特有寂静的闲云清风陶冶了我的性情;是靠山吃饭的那群黑汉子的血性喷发浇筑陪伴了我;更是山里的春嫩秋黄和夏长冬藏,使我感悟了人生的坎坷曲折和迂回婉转。面对脚下这座贫瘠空旷又平淡的山,我除了发自内心的景仰,还有深深的眷恋和感恩。可以说,我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山里人”了。
身处山中,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与空旷的山谷对话,高兴时与之分享,憋屈时就是发泄对象。身处山中,我可以无需顾忌地站在寂寥的山顶之上,一边听着风在耳边呼呼嘶鸣,一边和着徐风飕飕的旋律傻吼傻唱,管他跑不跑调、在不在谱。脚下的山,默默宽容着我曾经的青春晦涩,身边的山,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崎岖坎坷和功过得失。这里的山,使我依稀看到了父亲那瘦弱而坚挺的身形,山里那纵横交织的沟壑,每每令我想起岁月沧桑在父亲额头上留下的痕迹。
我看惯了在万物复苏的春日里,沟坞中与山坡上盛开的桃红杏粉梨花白。虽然稀稀散散的东一株、西一棵,没有像果园中那花团簇拥的盛大绚丽,可也似小家碧玉般的姑娘初成,羞涩袅娜着点缀着瘦了一冬的枝干。惊醒了山径路边还夹杂着上一年枯草桔梗的野花,不丁点儿,星星点点,却也争着吐蕊闹春。
我习惯了在炎炎夏日的清晨,去山峁上的村庄里,去沟谷中的曲径处,寻觅那份独有的清凉气爽,感受那份盛夏中难得的悠然景致。听山鸟鸣涧的啾啾声,看田园的庄禾拔节昂扬。顺便剜得一把翠绿欲滴的苦苣或甜苗带回来,给餐桌上的菜肴增添一份天然恩赐。
我也喜欢在天高云淡的秋季里,找个晚照西下之际,静坐山巅,抬头仰望大雁南飞,举目细观落日轮圆,感悟秋风吹过带来的那份秋之萧瑟与色彩斑斓。看秋草衰黄,看秋实硕果,体味人生的过眼浮云与舍得积沉。
我更青睐于那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一夜间,白了黛墨沉寂的松柏丛林,丰腴了枯瘦虬曲的树木枝干,素裹了荒芜的山峦沟谷,感觉瞬间就给冬眠的大山万物注入了灵动飘逸的生机活力。
经年濡沫,我与身边的山早已不可分割。倚山我就愉悦,倚山我就踏实,倚山我如至家中,倚山我心静如水。这里的山是我根植的地方,这里的山也是我挥洒青春的地方。正是这座平凡的山,擎举起享誉海内外的瑰宝“晋柳王”,也正是这座荒芜的山,给了汾西矿业再铸辉煌的战略转机。
故乡的山难忘,常萦梦中。这里的山更美,我仍需潜心品读……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贺西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