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在大河西边那个省,这次到汉中出行,得西安的仵埂同学建意,踏进这个安静而丰富的古镇。
去年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王洪先先生赠予我一套《叶广苓文集》,其中就有《青木川》,而且网上很多提示说,前一阵子流行的电视剧《一代枭雄》,就在此镇拍摄,但许多人并不言语说这电视剧是叶广芩的小说改编,只张扬这个主演、那个主演。是啊,艺人比作家名气大,他们脸儿熟。
真正近身青木川,却发现这个四围青绿的盆地不寻常,真有息息古风。它没有像我们熟悉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景点,醒目地张贴许多影视剧照,以影视或者明星到此拍摄来吸引眼球,而是呈现了一副清清静静的古朴风范。在粮食酒、核桃饼“扎堆儿”的老街上,没有市声纷扰,引起我注意的先是一间娴雅的书店,门脸儿不大,八仙桌上陈列着书籍。楹联儿曰:“挑灯夜读青木往事,把酒细说枭雄风骚。”两盆绿叶素花,一对小竹椅,门楣上悬挂着黑底金字——“种德书屋”,吸引我走进。“种德者必养其心”,是王阳明的句子,书屋确有其能。
一位面目清癯的老者与我搭话。桌上摆了一排小说,正是最后一代格格叶广苓所著的《青木川》,俱翻开着,等候阅读。还有另一本小说《青泥何盘盘》,也是写青木川的。一般旅游点尽是那种广告性质、东抄西拼的快餐,与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没有两毛钱的关系。他这儿竟然翻开纯文学,书屋墙上挂了作家梁晓声对刘建所著《青泥何盘盘》的评点,也是文人眼法,说长道短都不使噱头。墙上几幅书法,有隶有行草,笔力猷劲,古风扑面,有根基,甚从容,绝非他处景点出售的字画可望其项背。不禁打听,果然了得,老者的父亲便是青木川的大文化人、叶广苓文中言道的那位“知恩必报”者、民国年间川大毕业后返回青木川来辅佐魏辅唐的师爷、少校参谋主任许忠德先生。哦!此书屋名“种德”,又自有其意:种德,忠德,缅怀先人之情,耕心树德之心溢于言表。许忠德先生与其他八九位青木川青年,受魏辅唐资助,得以完成大学学业。翘楚之才,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应魏辅堂之约,回归闭塞的青木川。魏辅唐自己没文化,却一心要兴办教育,延请名师,他自然是得力助手。魏团总时也披了“土匪”之名,竟行传承文化之实,也无妨偏用绅士之称了。
告别了书屋许先生,我们寻觅到半山坡上的辅仁中学旧址,校门竟然是笔架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寓意明显浅近又接地气的校门。听说是当年从上海请的设计师的作品,现在锁着校门,推开门缝朝里望,果然,礼堂及其他校舍俱是民国建筑风格,在平原已属少见,却在山腰得览。这所中西合璧的学校,教室数十间,还有大礼堂和办公楼,石板铺的大操场,这种中学规模当时在大都市里也不多见。许先生留在石上的文字述魏辅唐此举“取材建校,堂构临空,工程浩大,邻无左右,后开办富堂中学,聘校长,延名师,博收群秀,培植人才。”
说其重教兴学之精神意志,树当时之典范。这座卓而不群的校园墙内,曾经传出英语、俄语、戏曲等学语童声。更让人稀罕的是学生学费全免。魏辅唐要求本地适龄儿童必须上学,不许家长截流。校园山下有一幅画,画着戴了高帽、敲着大锣游街的场面,不是土改,不是文革,而是此地不让自家娃儿上学的家长在受惩罚。这种匪气,叫人哑然失笑之余,也能想到用心之良苦。
学校的操场从门缝见不到,不知是不是原样,不管是不是原样,还是不见的好,因为六十多年前,油菜花灿烂的春天,魏辅唐是从这儿被拉出去枪毙的,传说,还是中学的女校长为其收尸。
八十年代,魏辅唐得到了政府的平反,重封绅士。六十多年,这学校上学的已经是第几代人了?晨雾中,正是上学时间,蜿延山路上,送孩子来上学的川人络绎不绝。有趣的是,山路边的墙上画的不是最新最时尚的口号标语,而是类似摩崖古岩画,戴了兽头的小人去拽高大的牛,还有在河边打鱼的人,都瘦出了野形,远古、率真、单纯,竟透出现代美感。
山岚中,我们攀上了川河对岸的山峰。“如竹苞矣,如柏茂矣”,望着覆蒙的古镇的层层黛瓦中,学校的西式建筑出跳入眼,将一段历史凝聚在那儿。眼前,青青松枝上挺立着一粒粒鲜嫩的松塔,如同一班一班的学生,朝气、阳光、鲜亮、活泼,正襟危坐着听课。细针叶间传来校园上课的乐曲,如这松柏气息一样清洌,如岚雾一样飘悠,连人的心都稚化了。
“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我不由地说出。青木川,多幽静,多典雅呀!叶广芩先生琢磨出味儿来了,她有文字敏感,电视剧竟然没悟到树木树人的青青调,改成一个“风雷镇”的名号,匪气未泯,全不像有着“秩秩斯干,悠悠南山”读书声的老镇。
想起参观魏氏宅院时,挂着的一副楹联:三边雄踞曾演几场黄梁幽梦;一朝鸟瞰依然满目丽日晴川。追古抚今,不胜感慨,情景如现前,但那口气也如眼前,挂在一心作旧的宅院里,竟如同《百年孤独》的起首名句,还是后人所为。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老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