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儿时的场景总是浮现在眼前,其中最难忘的莫过于过年“钻山洞”的乐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乡小镇上每年过年售卖的玩具不多,价格也贵,普通家庭大多拿不出闲钱来买给孩子们。于是,我们一群小孩便到附近山坡上“钻山洞”,以此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我的家乡地处贵州大山深处,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高低低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山洞自然很多,洞的位置一般在山腰上。记忆中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只要天气好,吃过午饭后,小伙伴们穿上新衣相互邀约“钻山洞”,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带上火柴、亮杆(即葵花杆,旧时农村用它做照明材料)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放着鞭炮,蹦蹦跳跳地往附近有山洞的大山奔去,别提多高兴了!
爬上山坡,找到山洞,我们便点燃亮杆,猫身进洞,一个拉着一个,嘻嘻哈哈地往前走。有些洞有两个口,从一个洞口钻进去后,可以从另一个洞口出来;有些洞内很宽敞,里面别有洞天,假山、钟乳石、水塘,还不时听到岩浆水滴向地面的滴答声,好似人间仙境,十分奇妙;也有些洞钻进去后才发现很深,遇到洞口小的,只能容一人通过时,只好依次弯腰而入,甚至匍匐前进,新衣服比起钻洞的乐趣早已被抛之脑后,丝毫不妨碍大家的劲头,一天至少要钻三四个,直至黄昏才依依不舍地返回。
那时候,年少无知,也不曾考虑是否会遇到危险,满身心地扑在找乐趣上。记得有一次,我们钻了一个当地人称为“神仙洞”的地方,洞身全长近千米,洞口很小,洞内道路蜿蜒盘旋,进洞不到一半路程,大家便感觉头晕脑胀、呼吸困难,紧接着,手中的火把也熄灭了,顿时把小伙伴们吓得惊慌失措。好在离洞口不太远,尚能看见一丝丝亮光,我们立即沿着光,连滚带爬地跑出洞外。后来听大人们讲,才明白是洞里缺氧的缘故,至今想来确实后怕。
还记得,钻洞时每人都会带把锤子,将洞里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假山之类的石头敲下来带回家里放在桌上当摆设,有些拿来当玩具。后来,一些游客和外地人见到后爱不释手,想花高价购买,可我却舍不得卖,留存至今。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在孩子们的玩具琳琅满目,也越来越新颖,可那个没有“洋娃娃”和“ipad”的童年依然美好和快乐,成为一代人的珍贵记忆。
(作者单位:运城盐化贵州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