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嘞,粽子!香甜可口的粽子嘞!”走在大街上,一阵阵吆喝声不绝入耳,我不禁回头多望了两眼,大步走过去买了两个粽子尝尝鲜。
剥开粽子,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们中国人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在这一天我们吃粽子,悬挂艾叶、香囊,驱邪、招福、保平安。
端午节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关于它的起源想必也是妇孺皆知,那便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目睹祖国的败落,沮丧万分,抱石投入汨罗江,人们感慨于屈原的爱国气节,便自发划船于汨罗江寻觅屈原尸体,无奈寻尸未果,人们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被江中小鱼侵害,丢米饭团到江中喂小鱼,认为只要把小鱼喂饱,屈原的尸体就能保存下来。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丢米团、划船的习俗保留了下来,也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包粽子、赛龙舟这些风俗习惯,也成了端午节的标志性事件。此外,在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端午节纪念视死如归的伍子胥传说和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传说。千年的历史已然过去,但传说故事却依旧流传于人们的口头,因为这些传说故事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传达着忠孝文化,启发我们爱大国也爱小家的情怀。
宋代文学大师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汤显祖也在《午日处州禁竞渡》中记到:“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每年的五月,正值天气逐渐燥热时期,气温的升高也带来了多种疾病灾害、蚊虫灾害和自然灾害。因此在汉代时期,便有五月为恶月、恶日之说,因此,除瘟、驱邪、求吉祥也成为了当时端午节活动的主题,也因此出现了众多节日禁忌、节俗活动等。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乡土中国”的说法,认为民众的生活方式多以经验的形式展现。我们可以说,端午节丰富的节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先民的智慧与生活经验。
不得不承认,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表现出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生活在民俗中,无时无刻不在感知民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活力。2008年,国家将端午节定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之际,大家纷纷与亲朋好友接班出行游玩,以这样时尚的方式度过节日;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时代也赋予了它强身健体、娱乐竞技的现代功能;会做香囊的人们在端午将近之时,重新拾起自己的手艺,为家人、亲戚、朋友做上精致的香囊;家家户户门口挂上了红色丝线拴起的艾叶;大街小巷也多了许多卖粽子、香囊、五彩绳的商家,人们走在大街上,节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生活就是这样,传统与时代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民俗,感受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而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霍州煤电木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