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藏有各自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最核心的是传统文化。不管是姥姥的歌谣、奶奶的童话、妈妈的故事,或者自己的记忆,都离不开儒、道、释的文化根源。而这些文化根源,在乡愁里大多附着于古建筑,具体地说,就是寺庙、宗祠、民居等。有了这些古建筑,就有了雕塑,有了碑刻,有了绘画,有了楹联,当然,也会有古树,有地域特色的戏曲和其它文艺形式。有古建筑,也就有了空间规划布局,出现了街巷,连接出道桥,人们生活在田园林湖中,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这些都是记忆中传统文化的审美元素,也就是朝思暮想中乡愁的魂魄。
乡愁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渊源。在寺庙设置上,不外乎孔孟之道的儒家、老庄哲学的道家和普渡众生的释家。还有其它文化形式的祠堂、牌楼、碑碣、壁画、楹联等,为考证一地的历史沿革和人物,印拓了永恒的记忆。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初心,是真正乡愁的自我。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中,一个有文化记忆的村庄必然有村志,一个有文化意识的族群必然有族谱,一个有文化成就的家庭必然有家规家训。像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曾国藩家训等。
说乡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恋,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曾经是在那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濡染和淬炼。那里的建筑,在我们的脑海里已形成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当时我们懵懂,但正像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将那些来不及消化的美丽建筑、雕塑、文字拍摄下来,在闲时翻出慢慢体味理解。
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是因为那片土地是我们开宗立祖的地方。那里有族亲,有发小,有自己发出第一声啼哭的祖宅,也有记载族辈和名字的谱牒和碑碣。那里是我们的童话世界。街巷里有自己捉迷藏、玩蟋蟀的脚印,学堂里曾回荡着自己的朗朗书声,田园里曾有自己捡收麦穗的汗水,村头官道有自己奔向诗与远方时古树婆娑的呼唤。
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是因为那里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启蒙,匡衡凿壁偷光是刻苦读书的榜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修身齐家的格言。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复习、消化和理解,乡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依依怀恋。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乡愁是文化意识的回归,是人文精神的慰藉,也是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乡愁是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满足于乡愁,就应该对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予以保护修复。古建筑是祖先智慧、技艺和财富的结晶,倾注着古代人的汗水和心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信仰的信息,保护好古建筑就是传承着文明。
满足于乡愁,就应该让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口传心授,古籍和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魂,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主要是文字的代代相传,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发挥它们的作用。
满足于乡愁,就应该挖掘民间的文艺形式、文化活动和地方戏曲。这些活态的文化,要靠时代不断输与它营养,才能茁壮成长。
满足于乡愁,就要重视文化的创新发展。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老百姓的愿望,都应该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满足于乡愁,还应该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让这些既有文化积累,又有经验见识;既有文化觉悟,又有开阔胸襟的社会贤达,积极参与文化创作。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