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吕梁一带,每年腊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吃炒豆,这种习俗在我们当地已流传很久。
在家乡,吃炒豆又叫做“咬草草”,这其中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上天要彻底灭绝人类,阎王便在腊月初一这天派小鬼们去人间抓捕幸存的人们,人们对此惊恐不已,一些聪明的人突然想到了哄骗小鬼的计策:到了晚上,所有人家都不点灯,当小鬼挨门逐户站在每家门外细听时,只听到门里仅有像是牛吃草发出的声音,小鬼误以为每家都没有人活着了便离开了。其实小鬼听到的声音是各家各户人们大口咬炒豆发出的咯嘣声。人们终于逃过了小鬼的抓捕,为了防止小鬼来年再来侵犯,从此便有了每年腊月初一吃炒豆的风俗,人们也因此把吃炒豆叫做“咬草草”。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的生活条件还很落后,人们的一日三餐基本上是以粗粮为主,三餐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食物,腊月初一的炒豆子便成了我们记忆中最美味可口的零食。记得那些年每到腊月前几天,奶奶就会提前准备好炒豆子用的干净黄土,然后用筛子把这些黄土筛成细面后晾晒在太阳下。待到腊月初一前一两天,我们堂姊妹几个在奶奶的吩咐下早早就会把柴禾抱到厨房,等奶奶把晒得已经干爽的黄土倒入灶台上的大铁锅后,我们几个开始争着往炉膛里加柴。十几分钟后,锅里的黄土已加热到和水一样沸腾起来,这时奶奶便将备好的一大碗黄豆或玉米粒缓缓倒入黄土中,用大铁铲不断地翻搅黄土。随着温度持续升高,黄土中的豆子逐个都裂开了嘴,锅里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响,豆香味渐渐弥漫了整个屋子。那些年,年迈的奶奶炒豆子时每次都因不停地翻搅黄土而累得满头大汗,但她为了让孙子们吃上香喷喷的炒豆子,每年都会坚持着给我们做。当锅中的豆子终于炒到金黄色时,我们几个的口水也在豆香味中下咽了好多次,这时奶奶手握铁笊篱,边捞豆子边快速地晃动着以此来筛掉其中残留的黄土,然后把豆子晾到锅台一旁的空盆里。每到这时,已等的迫不及待的我们便会趁奶奶不注意时伸出小手抓几颗熟豆子,“我的小祖宗们,等会儿再拿,小心烫着嘴!”满头大汗的奶奶看着我们猴急的样子疼爱地制止着。在奶奶的呵斥声中,我们早已“咯嘣咯嘣”地嚼开了带有土腥味的炒豆子,那种豆子在舌间来回滚动、滚烫难耐却又极想嚼食的滋味至今都让我回味无穷。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种炒豆吃起来特别酥甜可口。做这种炒豆时,奶奶要事先从黄豆中挑选出一些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的,然后把它们洗净浸泡在加入白糖的温水里。待黄豆泡制一天后,把它们捞起放在一个竹箩里沥干水,再把竹箩放到院子里,待竹箩中的黄豆冻上几天后再把它们放入土中炒制。用这种冻豆炒出的豆子吃起来比直接下锅炒出的更香更甜。自从奶奶去世后,我们再没有吃到过用土炒出的豆子,每次想起奶奶都会记起她为孙子们精心做炒豆的场面,奶奶那慈祥而温和的面孔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用黄土炒豆子的办法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每年腊月初一家乡人都会买一些诸如干炒黄豆、爆米花、大豆之类的干果,以此来延续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但是买来的这些干果吃起来总感觉少点什么……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西铭矿职工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