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古诗词,那些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的菊花可谓无处不在。它以独有的品性,叩开诗人的心扉,感染着诗人的灵魂,一步一步走入璀璨绚丽的文学殿堂。最早由楚国诗人屈原写入《离骚》,后经陶潜《饮酒》演绎,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出了一条古朴厚重的人文风景线,形成了带有中国味道的传统菊文化。
菊花在晚秋之际傲寒绽放,为萧索凋敝的大地增添了艳丽的一笔,故而成为秋天的使者。它战西风而不怯,经风霜而愈妍,高洁的品格为历代文人所赞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楚国诗人屈原眼中的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唐代元稹眼中的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唐代孟浩然眼中的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宋代郑思肖心中的菊花……这样的菊花远离世俗,不慕虚荣,是诗人们孤芳自赏的写照,更是诗人们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的映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身在异乡的王维重阳节思亲念旧的感怀;“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岑参在行军途中,对故乡无限思念的眷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菊花是女词人李清照思念丈夫赵明诚的低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样的景,这样的菊,是莺莺离别伤感的倾诉……这样的菊花在重阳佳节也沾染了游子们感时伤怀的情愫,成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与寄托。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的菊花生机勃发,富有战斗精神;“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菊花气势逼人,形象威武。在这两首咏菊诗中,唐代诗人黄巢一改菊花高洁脱俗、落落寡合的传统表述,独辟蹊径,赋予了菊花傲寒凌霜、战天斗地的豪情与气魄。
在这诸多的意象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富有斗争精神的菊花。她们傲寒绽放,与百花遇霜凋零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了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她们绝非一支独放,而是抱团开花,群体皆荣,在满目苍凉的深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让我想到了身处的柳湾矿,身边的“煤亮子”,一样质朴无华,一样战天斗地,一样在煤炭形势严峻的“寒冬”中顽强拼搏,逆势发展。
面对煤矿的关停并转,去产能的浪潮冲击,他们像菊花一样傲霜,努力绽放。一场场的座谈进行思想碰撞,一次次的调研探求真理,一个个的方案汇聚力量,契约化改革,深化“三基”建设……助力企业在逆势发展的战役中不断取得胜利。迎着形势严峻的逼人寒意,顶着结构调整的重重压力,矿山人的一份担当,一种定力,正像“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菊花,在大地扎根、生长、开花!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柳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