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
早稻田大学的樱花树下,命运奏响了乐章,李大钊遇到了流亡海外的陈独秀。那时的陈独秀失意落魄、蓬头垢面,在李大钊的支持鼓励下毅然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让我办十年杂志,全中国人民的思想都会为之改观。”他说,“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创办刊物之事已定,陈独秀将其命名为《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鼓励中国青年摆脱旧思想的禁锢,听从真理的召唤。李大钊也鼓励青年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全剧的第一个高潮无疑是青年毛泽东的出场。街上瓢泼大雨,满目疮痍。人贩子公然叫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对这些视而不见,反而大摇大摆地冲开百姓。而毛泽东步履坚定,逆人群而行,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照亮时代黑暗的暖阳。他的怀中是刚出版的《新青年》杂志。街上泥泞不堪,满是积水,而他的每一步都重重地踏开这潭死水,如同晨钟暮鼓,响彻心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带着蓬勃的朝气,冲散了街道的阴霾,也让我心潮澎湃。
革命不总是热血的胜利,也伴随着流血和牺牲。当巴黎和谈失败,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将要签订时,爱国青年郭心刚悲愤交加,竟一夜白发。他割破手腕,用鲜血写下“还我青岛”,并不顾病情,参加游行,最终在游行中呕血,因病情加重身亡。陈独秀为他写下悼词:“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去法国留学时,画面突变成了兄弟二人枷锁缠身,走在血泊里。看到这一幕,我脑海中回响着陈乔年曾说过的那句话,“让我们的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不禁热泪盈眶。正是这样的青年、先驱奉献了青春,燃烧了心血,才换来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崛起。“无非就是断头流血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想他们英勇就义时,也一定想起了父亲陈独秀的这番话吧。中华民族今日能屹立于世,是因为这些青年,更是因为这捧在黎明到来前照亮黑夜的觉醒之火,唤醒了我们的民族。
距那场空前的民族觉醒,虽已过去了百余年,但那种坚持理想、坚守真理的伟大精神,将和中国共产党一起,永远伴随中国青年前行。如今,新时代已然到来,深埋在我们身上的红色血脉,伟大建党精神,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的觉醒?中华民族必会实现伟大复兴,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也将一直伴随我们左右。
“当坚冰还覆盖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昔日的中国青年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胸怀远大的理想,为那时还看不清的未来奋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接过接力棒,以气吞山河的青春斗志,越过荆棘丛生的艰难险阻,用风雨兼程换未来的彩霞满天。
(作者单位:霍州煤电晋北煤业)